莫言是凭借什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
提起《红高粱》,大伙儿的脑海中里一定会出现一个名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莫言打开了一扇面向国际的大门。在莫言的小说中,能够非常容易发觉西方国家现实主义文学类的危害。这类危害是各个方面的,有虚构性小说的个人独白、行为心理学、觉得印像、出现幻觉梦镜、时光错乱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暗喻、代表、推测、神密、奇幻;也是有荒诞派戏剧的浮夸、形变、荒谬;也有解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这些。莫言小说构造的较大 特性便是持续的情景转换和时光错乱,具备显著的室内空间方式小说的特点,与福克纳的设计风格息息相通。而他引入神话故事及其小动物视角叙述则显著含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施行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组尤其谈及到莫言的五部著作,均已变成时下广为流传颇深的文学经典,今日,我就为大伙儿强烈推荐这5本莫言经典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1、莫言最负盛名的小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组认同的莫言代表作品。2、根据这一部小说,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放置在了世界文学的板图上。3、《红高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小说原著比电影、电视剧更加精彩。4、酒神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极致融合,呈现了最底层老百姓在遭受凡俗标准挤压时坚强不屈的活力,蕴含强劲的文学类暴发力,是我国当代文学的楷模之作。《丰乳肥臀》1、一部“送给天地妈妈”的小说,纪录百年中国瞬息万变的恢弘“诗史”。2、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丰乳肥臀》为“莫言最非凡的小说”。3、经过一双宝宝的双眼,亲眼看到一个大家族亲身经历的战事、贫困,幸福有欲,有熟有死,有人性的愚昧无知、贪欲,也是有人情世故的温暖、仁德。4、莫言直言:我再写出不来像《丰乳肥臀》那般的著作了。《檀香刑》1、莫言尝试完全解决西方文学危害的一次勤奋,也是莫言用小说的方法向民间戏曲的一次献给。2、一部能够听的小说,一部真真正正来源于民俗、送给大家的小说。扣人心弦的“猫腔”大剧,“凤头-猪小肚-豹尾”的传统式叙述方法,根据五个角色、五种乐句,重现清朝末年严刑与雄霸九州凄凉。3、小说写了屠夫,写了刑虐的志士仁人,还写了吃瓜群众。莫言受鲁迅的启迪,顺着鲁迅先生开拓的路面前行。4、阅读文章《檀香刑》,必须激发全部感观,耳朵里面听高昂民俗文化,双眼看百样人性,味觉吸入暴力行为冷气机,肌肤体会历史时间不光滑。5、这书得到2002年第一届“鼎钧文华奖”,中国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推荐奖”,入选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生死疲劳》1、2018年猪年,最合适阅读文章这一部在“狗精神实质”章节目录引向高潮迭起的小说《生死疲劳》2、借六道轮回扛起宏伟的小说构造,用小动物角度透视五十年人世间喜悲3、莫言频繁表明:“《生死疲劳》就是我缺憾至少的著作。4、它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繁杂喧闹、充斥着痛苦的成长历史时间,也是莫言在造型艺术上向中国古代纪传体小说和民俗叙述的杰出传统式献给的鸿篇巨制5、驴瞎折腾、牛犟劲、猪撒欢儿、狗精神实质……六道轮回的荒谬叙述和狂放想像身后,是农户针对土地资源的固执和不断的活力。《蛙》1、第八届矛盾文学奖的参赛作品。2、中国第一部详细描绘计划生育政策和借腹生子等锐利实际难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也是送给经历过计划生育政策与在计划生育政策时代出世的成千上万阅读者的一部作品。3、以一个乡村女医生汹涌澎湃的一生,思考我国六十年计划生育政策史,传递对性命明显的人道主义关爱,展现读书人内心深处的分歧与痛苦,详细呈现莫言文学类帝国的丰富多彩与连击。4、莫言斟酌十余年、笔耕不辍四载、三易其稿,全身心打造出的一部碰触中国人生命最痛点的长篇小说大作。5、不但写下了历史时间、实际,及其人性中充沛的荒谬,也推测式地写出去比小说晚到的荒谬实际,是一部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经典著作。
莫言获诺贝尔奖后讲的故事【名人故事】
莫言,你的心是怎么长的?
①
莫言获诺奖后,所到之处讲了一连串的故事。对许多人说来,故事只是故事,哈哈一笑,就算完事了。
但莫言,似乎是想用这些故事,说出他想说、却不能说的什么来。
他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②
莫言的第一个故事,是他在获诺奖时的长篇感言。他说: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他的叙述,是很让人吃惊的。要知道,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人长得漂亮,多少就会沾点印象分,长得普通,被人忽视,存在感就极差。但就因为长得丑就要挨打……这种事,我这辈子是没听说的。
他这个故事,到底是要说明什么呢?
③
莫言的第二个故事,还是他在获诺奖时讲的。故事说,他小时候家穷,穷得没饭吃,过中秋时家里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个人只分到一碗,正要吃,来了个要饭的老人……
莫言说,他当时端出半碗红薯干,给乞讨老人。不料想,老乞丐顿时发飙了,骂道: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好端端在家吃顿饺子,就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可这老乞丐的话,却是义正辞言,掷地有声,但听起来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但老乞丐最终赢得了道义的胜利,吃掉了莫言家的半碗饺子。
莫言跑到国外说这事,他是什么意思?
④
第三个故事,是莫言拿到奖金回国之后,到处被请去演讲,讲来讲去,突然想起一桩旧事来……
他在老家写作时,有次出门去买桃吃,一个卖桃的认出了他,就打招呼说:你怎么也出来买桃呀,你不是认识市委书记吗,让他送你一车不就行了吗?
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干吗送我桃子?
卖桃人:对了,你是当兵的。
莫言:我不是当兵的……
卖桃人: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你了,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连个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去了!
莫言:我一个写字的,还要替你去看岛……算了,给我秤五斤桃子。你这桃甜不甜?
卖桃人说:甜!特别的甜!我这都是新品种。
莫言:你别偷斤短两,给够秤!
卖桃人:看你说的,乡里乡亲的,怎么会缺斤短两?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觉这五斤桃好轻。回去后拿秤一秤,嘿,才三斤而已,卖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
然后莫言拿起桃子来咬一口,又酸又涩,根本不甜。
讲完这个故事,莫言已经把他要说的,差不多全说了出来。然后(其实是之前)他又讲了个故事,收关总结。
⑤
最后这个故事,也是莫言在获得诺奖时,所讲的故事: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
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了。
听了这个故事,再笨的人也知道,莫言是在暗示,他就是被扔出庙门之外的,第八个人。
那又是谁把他扔出去的?
⑥
莫言的故事,告诉我们,他生长的这个社会环境,是有毛病的,负能量有点超标。这个社会,是个相互污辱、相互伤害的社会。
莫言只因为长得丑,就遭到同学的嘲弄与殴打,而在这个过程中,全然看不到教育的影响,没人告诉那些打他的孩子们,取笑别人的相貌,是没教养的表现。而以别人长得丑为由打人,更是不可理喻。可怜的小莫言,找不到个说理的地儿,只能对母亲哭诉。
即使现在,攻击别人的相貌,也是流行文化的主潮,诸如“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不对了”这类心理恶毒的“妙语”,层出不穷。甚至影视作品,都拿残疾人士肆意嘲弄,但很少有人出来说句话。
这个社会,是个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社会。穷人家里一年到底,不过是吃几个饺子。如果穷人愿意把乞丐请进家里一块吃,甚至全让乞丐吃了,我们说这是大善,是义人之行。但舍不得给外人吃,才是人之常情。可是老乞丐一句话,就抢占了道德制高点:
你们吃饺子,却让我一个老人吃红薯,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听老乞丐这么一说,不知情的,会以为他是莫言的爹。可莫言根本没赡养这个老乞丐的义务,老乞丐也没资格要求莫言一家供养他。但他轻飘飘一句话,就把这赡养义务,强加于莫言一家了。
不是说不应该善待乞丐,可乞丐你也应该讲点道理是不是?
不清楚老乞丐是如何沦为乞丐的,但他这么个愤愤不平,强辞夺理,是很难在正常人堆中混下去的。几句话就让你多出个爹来,凭白无故让你把一年的辛苦给他,这谁受得了?
当然,老乞丐也许是饿得太惨,太想吃顿饺子了。但他那一句强辞夺理,让莫言一辈子难以释怀,这未免太过份了!
这个社会,是个没有廉耻、相互坑骗的社会。卖桃人与莫言相识,见面三言两语,就把钓鱼岛的责任推给了莫言,让莫言背负了好大的心理包袱。然后又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坑熟宰熟,这个卖桃人,还会有朋友吗?距离成为一个乞丐的日子,还有多远?
⑦
莫言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中长大。
有人污辱他,有人殴打他,有人蛮不讲理,有人胡搅蛮缠。还有人没有廉耻,坑蒙拐骗。
这些污辱,这些伤害,这些蛮不讲理的横加指责,这些没有羞耻之心的坑蒙拐骗,就如同倾泄而下的垃圾,将莫言深埋起来。而莫言,从此就成为了一只地老鼠,他在这些肮脏的垃圾里打洞,艰难前行,终于打通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从此蜷缩于这温暖的地巢之中,品味属于他自己的阳光智慧。
别人的龌龊、肮脏、品性不端及自甘堕落,其实正是你的机会。当别人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成为垃圾,靠伤害别人渲泄心理苦闷,你的坚忍与努力,就更凸显其价值。
这就是莫言最后那个故事的寓意。
环境越差,机会越大。你的机会,是人渣垃圾给予的。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抓住这个机会!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写给莫言的颁奖词是: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意思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住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主要成就:第二届红楼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莫言诺奖演讲以三个故事结束,这三个故事什么寓意?
莫言三个故事的寓意,可谓大道至简!故事一: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故事里,“我们”的“放声大哭”,是在老师引领下的行为,可见并非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是“为了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又是何等的虚伪;“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更是虚伪至极。而另一位同学则“睁着大眼看着我们”,他的的“惊讶”、他的“困惑”,从侧面表明“我们”是多么的做作,同时也表明这位同学才是最真诚的人。显然莫言先生在这一故事里,表达了人性中“真诚”与“虚伪”两面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真诚”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虚伪”则受到了永久的心灵谴责。故事二:“难道我不是人吗?”“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这个故事里,老长官说话的前提是“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表明他找的人是对面位置的人而不是“我”;他说“没有人”,也只是想表达想找的人不在,可以说,他对“我”没有半点恶意。而“我”,却曲解其意,硬把老长官的话理解为对针对“我”而言,是把“我”不当人。显然,“我”把无端的“恶意”强加在了一个毫无恶意的善良人身上,并让他受到莫明的伤害。故事告诉我们,以恶意来推测“善”,那在恶者眼中“善”也是“恶”,莫言先生的这则故事不正是表达了人性中有关“善”与“恶”的对立与哲理吗?故事三:惩罚“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这一个故事里,人性的丑陋更是暴露无遗。在上天的审判和惩罚到来之际,一些人为了保全自己,纷纷想找替罪羊。“扔草帽”看似公平地等待上天的判决,但这其中又怎能不说是一次人性的考验。那些草帽抛不出庙门的人,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是上天认定这些人不是坏人吗?还是逆吹庙内的狂风使然?还是另几个人在抛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真心用力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后者,抛草帽只是他们为了找出替罪羊的一个把戏,在这样的游戏中,心灵丑恶的人必不会诚心把自己的草帽向外抛,去甘做坏人来替大家受罚。同时,那一个把草帽抛出去的人必然是心底善良无欺如赤子的人,但是他被欺骗了,可是上天却借此完成了对人性的考验。莫言的这则故事,不正是表现了人性中“美好”与“丑陋”的斗争吗?在这样的斗争中,好人终有好报,丑恶终被埋葬,这也正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至此,尚不能说完全理解了莫言先生故事的寓意。莫言先生的三个故事,并非三个独立无逻辑的个体,把三个故事串联起来,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莫言先生在他的三个故事中,所表现的不正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吗?莫言先生以三个小故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什么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及这两种对立人性在斗争中的状态及变化。更为深刻的是,莫言先生的故事还试图表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人性斗争贯穿于人类历史,充斥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也暗战于我们每一个渺小个体生命的灵魂深处。特定的背景下,这种斗争尤其激烈,而且有时假、恶、丑会占据上风,真、善、美会处于弱势并受到伤害。但假、恶、丑终将受到惩罚:或者受到道德良心的惩罚,就像故事中的“我”那样在深感“歉疚”或“内疚”中度过余生;或者受到上天的惩罚,遭到毁灭,就像第三个故事中最终被埋葬的人。如此不难发现,在莫言看来,假、恶、丑是人性的原罪,罪与罚是对人性的终极审判。至此,我们也不难明白另一问题——莫言在演讲中为什么要用很长篇幅讲他母亲的故事了。莫言讲自己母亲的故事,其要义与结尾三个故事可谓一脉相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给莫言的授奖词中这样评价莫言和他的作品,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存在的极端阴暗面,几乎无意识地就找到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形象。莫言演讲里的故事也许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从莫言的演讲词和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故事”里的“人类存在”,也不只是某一地域的,不只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更不只是指某一个人,而是广义的人类存在。它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甚至是人之初的孩童;也包括群体的存在,如因意识差异而造成冲突与悲剧不同种族。真、善、美与假、恶、丑,这难道不是关乎人性的“大道”吗?难道不是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所要表达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命题吗?关于这样的大道,莫言先难道讲得不够深刻,不够简朴吗?扩展资料艺术特色1、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往往在故事叙述中糅合想象、神话和传说,通过象征、意识流和蒙太奇等手法营造神秘氛围,旨在以神秘的气氛和荒诞的故事情节呈现和讽喻复杂的社会现实。莫言的创作中,更多的受到了六朝志怪、唐传奇、明清笔记的中国本土魔幻传统影响,他的魔幻是一种想象,也是一种记忆的生长与对复杂现实的反弹。在莫言的作品里,鬼怪故事、奇人异事层出不穷,各类畸形变异的人物随处可见。如《生死疲劳》当中一出生就患有怪病的大头儿;《丰乳肥臀》中上官金童、三姐身上出现的异食癖。总而言之,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让莫言打破了自己思维的壁垒,开始放开手脚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创作,由此创造出了各种带有魔幻色彩的作品。2、想象艺术莫言是一位从主题形式到语言表达都充满想象力的作家,并且他的想象力不拘于常态,不易于把握,充满了儿童式的跳跃与猎奇性。他的想象只是一件包裹深邃内容的多彩外衣。基于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异彩纷呈天马行空,就像儿童的思绪不受控制,莫言飞扬的想象力也是不受控制束缚的。3、叙述艺术莫言是一个有鲜明主体性的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表现在文本中,就常常创造一个情感丰沛的叙事者,如《春夜雨霏霏》中的妻子、《红高粱》中的“我”,这样的叙事者一般不会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讲述故事,而是更加注重自身情感状态,并以主观的情感流动来选择故事情节,从而造成一种叙事略显散漫和破碎、故事前后交错的叙事结构。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时间自由流动的小说时序特征。这样的叙事特征常常使小说情节流于碎片化,但莫言的主体性和情感浓度不仅有效的弥合了叙事上的散漫破碎,而且也让小说充满了抒情色彩。这种时间自由流动的时序模式,具体表现为“书信体”小说和“倒叙结构”两种情形,前者是独自形式,让情节随着思绪延展而不断被调动,后者则是由倒叙发展出一种“叙述框架”结构,二者都形成了一种“复调”的结构格局和审美效果。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得益于他故事讲得好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时说,自己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不是讲道理,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讲故事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故事理解生活。故事之中蕴含哲理,而又极少说教,如何让生活的本质,蕴含于精彩绝伦,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中,就是《故事》这本书所主要表达的。
在我们都以为写作最重要的是文采的时候,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告诉你, 会讲故事也许更重要 。
故事人人都会讲,但是有人讲的引人入胜,让人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之中无法自拔。而另一些人讲的索然无味,听众昏昏欲睡而无所察觉。
罗伯特·麦基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生于1941年1月30日,是剧作家编剧教练。曾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其在1981年创办的全球性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6万名,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17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
而他的著作《故事》是其从业多年的思想与经验的结晶。
这本书教授的是,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但是我更喜欢的是这句话,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
与其说这是一本经典教材,不如说这是一本哲学著作。
在开篇致中国读者里,作者就为写本书做了一个定位,《故事》所论述的即是那些超越了所有社会和历史的叙事艺术基本原理。《故事》论述的是原理。
它论述的是生活的根基,是人类的本性,是那个公理,而不是其它的细枝末节。
本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作家和故事艺术。
在第一部分,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提出的那一古老的问题: 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 在寻求这个答案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找到了故事的艺术。
原文是这么说的“故事艺术已经成为人类灵感的首要来源,因为它不断寻求整治人生混乱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谛。”
“故事并不是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求现实,尽最大努力的挖掘人生的真谛”
我不知道人一生之中,还有什么比找到人生真谛更重要的事情,想想看,人生的真谛就蕴含于故事之中,而这本《故事》就是教你如何通过创作故事来寻找真实的自己,寻找人生真谛的。
但现实是故事开始衰竭,因为写故事手艺的失传,一些创作者没有经过勤学苦练,就已开始了创作之旅,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深入的观察生活,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开始创作。
不明白对故事的创作和作曲,作画一样是需要经过正规培训的。在创作之前要把手艺学好。《故事》即蕴含生活的本质,也教授你如何通过讲故事的艺术,来把它搬上荧幕表达出来。
“好故事就是值得讲且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发现这些东西是你自己孤独的任务。”
书中介绍说,把故事讲好需要很多的爱。
对故事的爱,对戏剧性的爱,对真理的爱,对人性的爱,对知觉的爱,对梦想的爱,对幽默的爱,对语言的爱,对两重性的爱,对完美的爱,对独一无二的爱,对美的爱,对自我的爱。
你必须热爱写作,并且还能忍受寂寞。
想想王羲之的书法,想想作家的手稿,需要不停的创作,不停地练习才能够掌握故事的艺术。
这不正是一种精进的可能么,遵循正确的方法去做事情。持续练习自己的写作技能,一步步的精进,成为那个会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