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献玉是哪儿的故事
卞和献玉是《韩非子·和氏》里面的故事。卞和献玉也叫作和氏献璧,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普通的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扩展资料:卞和十岁这一年,卞和的祖父登山采药。采药这活儿又艰辛又危险,走十山常常有九山空空,名贵药材又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绝壁山巅,绝顶寻药无异于去探虎狼之穴。卞和的祖父为了去采绝壁上的一棵灵芝草,将绳索搭钩抛挂在悬崖峭壁间一棵松树上,人吊在空中就像荡秋千一般,手脚一齐用力,浑身筋突,牙齿咬得绷紧。就在刚刚接近又一个攀手时,绳索突然断了,卞和的祖父不幸从半空中坠了下来,犹如一场空难,摔了个血肉模糊卞和从小就与父亲一起上山寻找玉石。天天踩着石山,每日要见千百遍,遍山的石头大小各具形状,卞和熟悉得就像自家菜园里生长的黄瓜。十六岁这一年,卞和刚成家,媳妇是邻村的灵芝。有一天与父亲一起踏着露水披着晨月去登荆山采石,深山密林幽暗,荆棘丛生,路径都遮没了,到太阳出来时才走到泉下坞。经验告诉父子二人,奇险处才有玉石。父子俩从荆山腰的泉下坞开始登崖,攀上荆头山,越过梨树枰,再上猪头尖,终于走到了祖父葬身的这块绝壁。卞和的父亲对着崖壁拜了三拜,取出搭钩准备抛出去。卞和拦住父亲说:这样上很危险,我探到崖壁左侧有一个小洞,穿过小洞有一条小径可以直上姑婆峰。那个小洞卞父也见过,却不知道里面还有一条小路,就将信将疑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呢。原来当年祖父遇难,小卞和伤心之余留了个心眼,有一次随父亲来这里采药,卞和仔细察看这片悬崖。发现了这个小洞,里面黑咕隆咚的,有些怕人。年少胆大的卞和一头钻进小洞,没走几步就豁然开朗了,沿着路径可以转到崖壁另一面,这一面坡度较缓,人徒手就可以攀援上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卞和献玉
卞和献玉的故事
亲,
卞和献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著名传说。据传说,在东汉时期,卞和是一位高傲自负的贵族子弟,以驾驭四匹马车的技艺自居。他曾多次向皇帝献上自己驾驶四匹马车的功夫,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赏识。
一天,卞和听说皇帝极为珍视美玉,于是决定用一颗极为神奇的美玉来争取皇帝的宠爱。这颗美玉据说非常贵重,价值连城,卞和便将他藏在四匹马车的一角之中,伺机献给皇帝。
当时皇帝的宫廷里有一个叫做专拣美玉的宦官,卞和想要捧上这块美玉,必须要避开这个宦官的眼睛。于是他的四匹马缓慢行走,宦官便以为车上并没有什么贵重之物,也没有细看。
卞和趁机将美玉献上皇帝,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皇帝得到卞和的献礼后,十分宠爱他,甚至赐给他了高官厚禄。而卞和也因此得到了名声。
这件事后来被后人传颂开来,成为不少人思考为何要虚心学习和尊重他人的动力之一。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它仍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传承之一。它告诉我们,虚心学习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只有真正的才能和实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赞赏和尊重。【摘要】
卞和献玉的故事【提问】
卞和献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著名传说。在东汉时期,卞和是一位高傲自负的贵族子弟,他以驾驭四匹马车的技艺自居。尽管他多次向皇帝献上自己驾驶四匹马车的功夫,但始终没有得到赏识。一天,卞和听说皇帝极为珍视美玉,于是决定用一颗神奇的美玉来争取皇帝的宠爱。这颗美玉非常贵重,价值连城,卞和将它藏在四匹马车的一角之中,伺机献给皇帝。当时皇帝的宫廷里有一个专门挑选美玉的宦官。为了避免被这个宦官发现,卞和的四匹马缓慢行走,宦官便以为车上并没有什么贵重之物,也没有细看。卞和趁机将美玉献上皇帝,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皇帝得到卞和的献礼后,十分宠爱他,甚至赐给他高官厚禄。卞和也因此得到了名声。这件事后来被后人传颂开来,成为不少人思考为何要虚心学习和尊重他人的动力之一。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它仍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传承之一。它告诉我们虚心学习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只有真正的才能和实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回答】
和氏之璧中王闻之,使人问其故的之的意思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的之的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这里指这事
《和氏献璧》: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1璞:含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的玉。
2诳:欺骗。
3刖:砍去脚。古代的一种酷刑。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脚。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4薨:古时诸侯死叫薨。
5奚:何,为什么。
6理:去掉玉外层的石质。
7和氏: 人名。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楚山:即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8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9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10 泣:一作“泪”。
11子:你。
12 题:名,叫
13贞士:精诚的人。
14遂:于是,就
15相:鉴别
16使:派遣
17及:等到
18乃:就
19得:得到
【翻译】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