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之作——“小木屋”系列丛书
小孩子喜欢一本书往往很感性,一个迷人的故事、一段新奇的生活、一种别样的体验都有可能激发儿童深入阅读的欲望。而这种单纯的喜欢很多时候都能直击一本书的本质。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这个问题总是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纠缠。天马行空的幻想文学有让人迷恋的光环,华丽充满质感的文字有让人感动的力量。而女儿的感性阅读却让我拨开重重迷雾,看到一个质朴的好故事对孩童的深深吸引,这要从一本书谈起。
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为了凑单加购了一本《草原上的小木屋》,买回来直接放在了书架上,我都快忘记了。突然有一天,家中的那个小孩儿要把这本书带到学校,还信誓旦旦地跟我说课外阅读打卡时她要读这本书。我很好奇地问她:“这本书好吗?”“当然啦,我都想像劳拉(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住在大草原上,他们家有一只斗牛犬叫杰克,还有两匹马叫佩特和帕蒂。”嚯——这么细节的问题都知道,看来这本书很吸引人。我开始重视并阅读这本书。
仔细读过后发现了这本书的魅力,它就像儿童文学长河中一块美丽的鹅卵石,即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质朴之光,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感谢曾经拥有过这样一块朴素又真诚的石头。
书中主要讲述了劳拉一家从大森林迁徙到草原上,在那里定居下来的故事。建木屋、凿水井、耕种、打猎,劳拉的父母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开拓了美好家园。同时他们也经历了一列的考验:饥肠辘辘的狼群、来势汹汹的热病、凶险的草原大火、陌生的印第安人等等。整本书没有离奇跌宕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语言辞藻,作者似乎只是在详细地叙述和描写一种生活,一种她亲身经历的生活。这就像是一个长者在打开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给我们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
精读完《草原上的小木屋》后,我和女儿在茶余饭后会乐此不疲地讨论,比如一想到那些贸然闯进劳拉家的印第安人竟然穿着臭鼬皮,我们就不禁哈哈大笑;小孩子还记住了劳拉的爸爸凿井的时候用燃烧的蜡烛检测地下气体的方法;而年幼的小劳拉竟然特别想要一个印第安小婴儿。对于小孩子来说,对一本的喜爱最鲜明的表现就是记住了书中有趣的情节。
一次我问小朋友:“宝贝儿,你想在大草原上生活吗?”“当然想啦——不过——那我得有个象样的爸爸才行!”正在吃饭的爸爸愣愣地放下了筷子,似怒似嗔地说:“我怎么就不是象样的爸爸了?”女儿立刻反问:“那你会打猎吗?你会建壁炉吗?你会造摇椅吗?你会凿井吗?”爸爸一下子就噎住了。看着爸爸的囧样,我大笑了半天。确实,书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劳拉的爸爸乐观、坚韧,是一个有着美好梦想、无穷的勇气和坚强意志的人,他心中有家有爱有责任,他能在狼群中全身而退,能在草原大火中保全一家人生命财产。他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技能,还会拉小提琴,正是在爸爸的琴声陪伴下孩子们度过了无数美好的夜晚。劳拉的妈妈温柔、善良又勤劳。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的情况下,她也会想方设法做各种好吃的,她能缝制漂亮的衣服,她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尽管在迁徙和定居下来的过程中劳拉一家遭遇了很多的意外挫折、艰苦挑战,但是温暖、和谐、相互扶持的家庭氛围却永远围绕着他们。这也是最打动读者的地方。
这本书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真诚细腻的叙事笔法。比如劳拉的爸爸搭建小木屋的过程,书中用了一个大的章节来进行描述,从拉木头到凿凹槽,从建墙到搭屋顶,非常细致。越深入阅读越会发现那些细节的刻画,绝不是坐在书桌旁仅仅靠想象就能写出来的,更多地应该是来自作家真真切切的生活经验。关于这一点,不懂文学法则的小孩子也能感觉的到。一次小朋友写日记,我提醒她,不能写成流水账,要有选择地重点写。没想到她撇了我一眼说:“我觉得就应该像“小木屋”那样尽量写得细致一些。”好吧,这个小朋友的评价总能直击要害,她甚至觉得循着书中的方法我们也能建造一座小木屋。这就是真诚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真挚感受。
看完这本《草原上的小木屋》,我和孩子都觉得不过瘾,于是买来了“小木屋系列”全套书,一共9本。我看电子书,小朋友看纸质书。我是按照顺序一本一本仔细读的,小朋友比较随意,她翻起哪本觉得有意思就会先看哪本,所以有时候她老是给我剧透: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中劳拉的妈妈竟然拍打了一只大黑熊;在《梅溪岸边》中有一个叫内莉的女孩老是嘲笑劳拉姐妹;在《银湖岸边》中劳拉的姐姐失明了,那只叫杰克的老狗也死了;在《草原上的小镇》中劳拉15岁就当上了教师;《漫长的冬天里》劳拉他们竟然经历了整整七个月的暴风雪……
这套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在跟随家人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劳拉最终成长为一个吃苦耐劳、勇挑家庭重担的成熟女性。当然,很多研究者在谈论小木屋系列时都会提到这部著作通过家庭生活的细节记录了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也反映了坚毅的拓荒精神。文学作品作为时代的产物,当然会有时代的印痕,但是这套书能超越民族的差异、风俗的不同而得到不同国家几代人的的喜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通过生存的真实、生命的勇敢以及生活的温暖,展现了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套书的作者劳拉·英格斯·怀德,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没有高深的学历,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65岁才开始写作。而她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小木屋”系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全球几代人共读的儿童文学经典。从劳拉的经历可以看出,相比于游刃有余的写作技巧,真诚的书写和波澜壮阔的生活更能塑造优秀的文学作品。
读完整套书,眼前浮现了这样的画面:大雪纷飞的冬日里,萧瑟的大草原上伫立着一座结实的小木屋。透过摇曳的灯光,我们看到在温暖的壁炉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穿着黑丝绒长裙,披着柔软的羊毛围巾坐在摇椅上,她轻声细语地为一群孩子讲述着她那动荡又精彩的一生……
小木屋系列&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罗拉·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
版本不一样翻译会有所不同哦
1932年:《大森林的小屋》(Little HouseL in the Big Woods)
1933年:《农场少年》(Farmer Boy)
1935年:《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
1937年:《梅溪河岸》(On the Banks of Plum Creek)
1939年:《在银湖岸》(By the Shores of Silver Lake)
1940年:《漫长冬季》(The Long Winter)
1941年:《草原小镇》(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
1943年:《快乐的金色年代》(These Happy Golden Years)
1968年:《新婚四年》(The First Four Years)
作者罗拉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丽,下有妹妹琳琳和格莱斯,而玛丽却在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
姐姐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
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丽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
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
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
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
劳拉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拉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拉也就是真实罗拉的化身。小木屋系列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适合10~16的孩子看。
劳拉·英格尔斯·怀德的作品简介
劳拉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劳拉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劳拉也就是真实劳拉的化身。劳拉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劳拉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劳拉最甜蜜的童年回忆。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劳拉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劳拉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巜草原的小木屋》作者简介
《草原的小木屋》作者是罗兰·英格斯·怀德。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Elizabeth Ingalls Wilder,1867~1957)出生于威斯康新州的大森林。童年时的生活足迹几乎遍及美国西部,15岁时就为拓荒者们开办的小学执教。婚后迁往密苏里州曼斯费尔德,抚养女儿罗丝成人。1922年罗丝获得欧亨利奖。1932年劳拉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从65岁开始到她90岁去世的25年间,她总共出版了9卷系列图书,包括《农庄男孩》(Farmer Boy)、《草原上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在梅溪边》(On the Banks of Plum Creek)、《在银湖岸》(By the Shore of Silver Lake)、《好长的冬天》(Long Winter)。《草原小镇》(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快乐的金色年代》(These Happy Golden Years)、《新婚四年》(The First Four Years),被后人称作“小屋系列”(Little House Books)。扩展资料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本书讲的就是父母亲在拓新生活的鼓舞下,带着不满七岁的罗兰和姐姐妹妹,架着大篷车离开了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他们经过明尼苏达州、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驶过结冰的湖面,渡过激流,攀登悬崖,到达堪萨斯州大草原。他们建起小木屋,在独立镇附近定居下来。爸爸开垦荒地、打猎,一家人抵抗过狼群的袭击,躲过草原大火,挨过热病的生死关头。但信念使他们一一挺过了。最终,因为当时印第安人保留区不向定居移民开放,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相信,她们会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整个故事是一整套小说,这套由九部小说构成题为“小木屋”的系列小说,是美国一个拓荒者家庭的女儿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这位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1867-1957),在已经六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写作,经过十余年陆续完成了它,自一九三二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到一九七一年最后一部《新婚四年》,作为罗兰的遗稿出版,历时四十年。她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可爱的老人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予我们爱的滋润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原上的小木屋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图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兰·英格尔斯·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