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年曲艺社的成员
社团现共有演员54名,其中西北五省资历最深的老艺人三名(郑小山、张常泰、张常锁),自社团成立以来,现已演出1500余场相声大会,共演出相声700余段。 提到青曲社,西安的相声听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班主苗阜更是如雷贯耳,声名在外,是西安乃至西北相声界中年轻一代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受到了行业内部众多老先生的赞誉,同龄演员的崇敬,更是相声粉丝心中的绝对偶像。到今天,他已经带领着陕派相声进入大剧场时代,走进了百年剧场,走进了千千万万的三秦父老心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苗阜老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甚至是呕心沥血煎熬而成。苗阜老师自幼喜爱表演,十六岁背井离乡,只身来到西安。当时的条件十分的苛刻,一边从事铁路事业工作,一边进行表演创作的研究。为了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经常一人往返于西安到哈尔滨学习表演,那时候坐火车还是硬座,大冬天绿皮车,一趟过去就是两天一夜,每月数次,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力慢慢被发掘了出来,开始参加铁路文化团的表演和剧本的创作。酷爱学习的他,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研究,越来越感觉到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博大,但现代的节奏和生活方式,却让我们的传统慢慢在流失。从此,苗阜老师立志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我们更多的人,尤其更多的青年人们体会到我们中国悠久文化的内涵。从2007年开始,创办西安青曲社相声大会,苗阜老师师承相声大家郑小山先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结合我们陕西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让陕派相声慢慢壮大并有了更大的发展。苗阜老师率先提议,让相声走进校园,从学生中培养演员,培养观众。在一个场地好好干,培养一批观众,慢慢让茶园热火起来。班主苗阜有着自己独特的智慧和对于相声,对于青曲社高屋建瓴的理解。相声应该有更大的内涵,我们在说学逗唱的同时,要将我们中国传统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这些文化中的精华传播出去,有了这些人们才愿意听,才能听出滋味和意义。结合我们陕西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历史,周秦汉唐的底蕴,更体现出我们陕西人所独有的自豪与自嘲,让我们在快乐的同时,了解自己。青曲社的口号就是制造快乐并快乐着,让观众们体会最多的就是快乐的同时学习了解陕西文化的厚重和博大。让陕派相声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热爱。进入到2013年,西安青曲社在苗阜老师的带领下做了两件大事:西北相声走进大剧场时代,陕派相声走进百年易俗小剧场。苗阜认为,易俗社是百年剧社,我们也在做陕派相声,能进入这样一个有着历史底蕴的剧场特别有意义。“我们注重的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去打造陕派相声的牌子,营造出陕派相声的氛围。”随着2013年下半年,大剧场的全面开启,各种文化推广和小茶馆演出同时进行,在苗阜老师的带领下,西安青曲社,陕派相声会朝着一个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奋进。 作为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曲艺社团,尤其是有众多的在校大学生成员,社团以大学为主要对象,展开送曲艺进校园巡回公益演出,大学生曲艺座谈会,联络各大学曲艺社组成大学生曲艺联盟等等活动共计74场。旨在通过活动在高校中展示传统曲艺魅力,扩大曲艺的影响力,让曲艺拥有更多的大学生爱好者。同时宣传青年曲艺社,吸收新成员,壮大青年曲艺队伍。并创做新的曲艺节目,从内容上进一步“新化”曲艺,为下一步打好基础。同时进行送曲艺进社区巡回公益演出,面向社会,广为宣传。
陕西青年曲艺社的基本简介
社团成员有专业的曲艺演员,也有在校大学生。大家都有感于喜爱的传统曲艺渐渐走向没落,绵延百年之久的宝贵艺术已和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专属于我们的韵味和旋律,正一点一点的在时间中消磨殆尽。作为曲艺的爱好者,想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继承,传播,发扬,为我们所喜爱的艺术尽一份绵薄之力。顾名思义,青曲社取“青云直上、曲故情长”之意。对于传统曲艺,这些人在继承,传播,发扬的前提下,希望能发挥年轻的优势,努力让相声,曲艺这些传统的艺术在年轻人中流散开来,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受众人群各方面让曲艺年轻化,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通过这些努力,让这流传百年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结合点,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现西安青曲社,以青曲社茶楼为主战场,团结和发展所有热爱和关注传统文化的朋友,全年面向全国义务培训相声、曲艺演员,只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虹升百尺、鹤舞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