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种类及分布
品种花背蟾蜍
中文名 花背蟾蜍
拉丁名 Bufo raddei
命名人 Strauch
形态描述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蟾蜍(5张)
生态资料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黄昏时出外寻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爱的癞蛤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带黑眶眼镜, 所以称之为黑眶蟾蜍。它很时髦,脚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体肥胖,大小约6~7公分。体色变异颇大,有黄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皮肤粗糙,除头顶外全身布满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鼓膜大而显著,在眼后有一对特别大的突起腺体,这是耳后线,也就是它们有名的的毒腺。
它们广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区,是最乐于和人类相处的两栖类,常出现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长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内,听到它们一长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一口气可以连续鸣叫一分钟以上;尤其当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时候,叫声会变得更加急促。但是当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错的时候,叫声则变成短促而尖锐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对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现的雌蟾数目不多,雄性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5.6只雄蟾同时抱一只雌蟾的现象。雌蟾每次产卵数千颗,成双地排列于长形胶质卵串中,一长串可长达8公尺以上。蝌蚪亦有毒,身体菱形棕黑色,尾鳍色浅散有细纹。
红眼蟾蜍
红眼蟾蜍是一个新的蟾蜍种类,在2010年9月发现于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一度让科学家困惑不已。它具体属于哪个蟾蜍种类仍然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其眼睛的颜色好似红宝石。摩尔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称:“我以前从未见过长着如此醒目红眼睛的蟾蜍。对于两栖动物来说,这种特征极不寻常,它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对红眼蟾蜍独特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红眼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
目前仅在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发现有红眼蟾蜍。
中国树蟾
小型细长,吻端平直向下,头宽大于头长。鼓膜圆而清晰。 从吻端经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条深棕色眼罩。颞褶斜直明显。背部草绿色,皮肤光滑。体侧:白色略带黄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绿色,指端具吸盘及横沟,指间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后肢背面绿色,股部内侧黄色有一些小黑点,趾端也有吸盘,趾间有半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
http://baike.baidu.com/view/9795.htm
中华大蟾蜍分布在什么地方?
中华大蟾蜍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区和平坝区。除生殖季节外,白天多隐匿在石块下、草丛中或土洞内,黄昏常在路旁、田边或草地上、河岩、塘边、沟沿及住家附近活动觅食,特别是雨后出外活动者较多。蟾蜍以小动物为食,如蜗牛、蛞蝓、蚊虫以及蚂蚁、蝗虫、螽斯和蟋蟀等。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还分布着一种能大量吞食白蚂蚁的黑眶蟾蜍。蟾体笨拙,行动蹒跚,常爬行,不善游泳和跳跃,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跃。10月份,多数蟾蜍入水隐蔽在水底杂草、稀泥中或土洞内越冬。冬眠期的长短随各地气温差异而不同。行体外受精,卵生。蟾蜍在出蛰后即进入水域并开始抱对产卵。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在华北及内蒙古地区,常于4~5月份产卵,而成都平原则在1~2月间产卵。雌雄抱对时间一般9~12小时,有的长达24小时。卵群产在静水域内的水草上或腐殖质较多、流速极缓的水沟中。卵粒排列在管状胶质卵带内,长达10米左右,卵粒为5000粒左右;卵小,直径1、5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深棕色。蝌蚪体色黑,尾鳍较弱而薄。从卵受精到变成的幼蟾约需60天左右,幼蟾营陆栖生活,新长成的幼蟾,体长约10~13毫米。
蟾蜍的特点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
金蟾蜍的特点
成年雄金蟾蜍体长3.9厘米至4.8厘米,全身为金黄色,皮肤光泽明亮,与普通蟾蜍有很大不同。雌金蟾蜍个头略大,体长4.2厘米至5.6厘米,外形与雄金蟾蜍有很大不同,皮肤为黑底伴有深红色大型板块并镶有黄边。 1、形态特点:成年雄金蟾蜍体长3.9厘米至4.8厘米,全身为金黄色,皮肤光泽明亮,与普通蟾蜍有很大不同。雌金蟾蜍个头略大,体长4.2厘米至5.6厘米,外形与雄金蟾蜍有很大不同,皮肤为黑底伴有深红色大型板块并镶有黄边。 2、生殖特点:交配季节一般在干燥季节过后,降水量略有升高的4月份,持续数周的时间,此时,雄蟾蜍会大量聚集地面的水洼中,等待雌蟾蜍的到来;雄蟾蜍会相互争斗以获得交配的机会,直到交配季节的结束。此后,雄蟾蜍会重新隐秘到地下,雌蟾蜍会将卵产在季节性的水洼中,每次产卵平均228只。两个月后卵会自动孵化成为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