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间

时间:2025-02-23 02:56:35编辑:思创君

安史之乱发生的具体时间?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扩展资料: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8],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一年?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史之乱的战争起因:1、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虽然空前繁荣繁荣,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却加速了土地的吞并,甚至使人流亡海外。均田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统治阶级的衰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矛盾的激化。2、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的统治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特别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与利益斗争,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此外,西北派和东北派之间也总有裂痕。内外错综复杂,使得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帝王与大臣、文臣与将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3、内部矛盾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安史之乱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代中央政府与地方分离主义势力的矛盾。安史之乱的领导人虽然利用了人民对唐代的抵抗和民族矛盾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朝获胜,但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但是,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这场叛乱发生的背景是:唐玄宗李隆基由于放纵节度使势力发展,导致节度使拥有兵权、财权等,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军事力量,同时有的节度使不止拥有一个镇,如王忠嗣统辖四镇(拥兵二十四万)、安禄山统辖三镇(拥兵十五万)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因地处边境,与少数民族接触较多,他本人也是胡人,当时边地战事颇多,人口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安禄山正是利用这样的形势在当地招兵买马,积极准备叛唐;但安禄山表面上对唐玄宗极其忠心,他善于结交朝廷权贵,大肆贿赂朝廷官员,让他们在玄宗面前说自己好话,使得玄宗和朝廷均对他麻痹大意。后安禄山觉得时机成熟,于是以奉密诏讨宰相杨国忠(奸臣,本为市井无赖靠着堂妹杨玉环受玄宗宠幸而爬上相位)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因唐朝方面内地兵力空虚(唐朝将大量兵力调往边地征战)且未经严格训练,安禄山一路进展顺利,唐朝官兵或逃或降,安禄山很快进至天险潼关,只要攻破潼关,唐都长安便指日可下。
唐玄宗在得知安禄山叛乱后相当震怒,他任命军事经验丰富的将领高仙芝、封常清镇守潼关,此二人认为叛军远道而来锐气正盛,不宜速战速决,于是采取坚守城池以达到疲敌的效果,可是唐玄宗却想急于解决战事,认为他们作战不力,不顾群臣劝阻将二人斩首——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的大将!又派上了年纪的老将哥舒翰去往潼关迎敌。
哥舒翰此时患有风疾,指挥多有不便,他来到潼关后同样也采取疲敌战术,此时潼关里面有二十万守军,力量相当雄厚,而安禄山方面见唐军不肯决战,自己粮草日渐消耗,也有了想要退回范阳的打算,可是没有想到此时唐玄宗的一道诏书让安禄山取得了胜利:
唐玄宗见哥舒翰迟迟没有与叛军交战,内心相当气愤,而奸相杨国忠趁机煽风点火说哥舒翰与安禄山暗中勾结,唐玄宗立即下旨命哥舒翰出潼关主动进攻叛军,哥舒翰接旨后恸哭不已,料知此战必败。结果第二天唐军出战后果然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仅残余八千多人退回潼关,当天晚上手下将哥舒翰反绑去往叛军大营投降,潼关失守。
潼关失陷的消息传到朝廷,长安一片混乱,唐玄宗只得带上杨贵妃、杨国忠等人逃往蜀中。晚上宿营在马嵬坡时,随行将士忍无可忍终于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父子,同时又逼迫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因军情激愤,玄宗无奈命宦官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一说杨贵妃没有死,用的是一个替身,本人逃往日本) ,此后太子李亨与玄宗分两路逃亡,其中太子带领精兵强将逃往灵武;玄宗在老弱残兵的护送下进入蜀中。后太子在各方势力的拥护下于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就此退位。
叛军虽然占领长安,但此后已经很难再有进展,安禄山视力日益下降几乎失明,加之身上长满毒疮,脾气越发暴躁,身边服侍他的太监李猪儿(被安禄山亲手阉割)经常受其打骂,导致他对主子怨气很大;大臣严庄一直受到安禄山器重,但因攻下长安后叛军没有进一步发展,也经常受到安禄山的无理责骂——然而最重要的还不是安禄山与臣下的矛盾,而是他与太子安庆绪的父子矛盾
安禄山的长子叫安庆宗,原来在长安充当人质,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被朝廷处死,安禄山攻下洛阳自立为帝(国号“燕”)后鉴于长子已亡,便立次子安庆绪为太子,但一直不喜欢他。安禄山极其宠爱自己的幼子安庆恩(因其母极受安禄山宠幸),一直想要废掉安庆绪改立安庆恩,但因群臣们极力反对而作罢。安庆绪也知道自己太子之位不稳,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掉父亲自立。
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三人密谋,由近侍李猪儿负责刺杀安禄山,然后重臣严庄负责起草遗诏,称先帝病逝由太子安庆绪即位。这次刺杀行动相当顺利,安庆绪得以继承大燕皇位。
此时唐军在镇压叛乱中逐渐占有上风,大燕部将史思明见形势不对便以其军队和封地投降了唐朝,唐廷封其为“归义王”,领范阳节度使。后唐军围攻安庆绪所在的邺郡,胜利在望之时史思明却背叛了朝廷,出兵十三万援救安庆绪,在叛军的两面夹击之下唐军溃败,安庆绪得以解围。然而安庆绪与史思明的矛盾也激化了:因叛军大部分兵将是掌握在史思明手里,安庆绪帝位不稳,因而一直暗地想要除掉史思明;而思明也自知危险将至,也意欲杀掉安庆绪自保。邺城之围被解后,史思明要求安庆绪进城劳军,安庆绪虽然知道此行凶险,但慑于对方兵势强大也不得不从。安庆绪带领自己的六个兄弟和少量随从一起进城,结果被史思明当场拿下,史思明斥责他不该杀父自立,将此行所有人员全部诛杀。然后史思明将安庆绪的残余军队尽数收编,返回范阳,称“大燕皇帝”,叛军首领自此由安氏转入史氏。
史思明后与唐军交战互有胜负,唐朝方面任命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平叛,叛军逐渐落于下风。史思明称帝后竟然也走了故主安禄山的老路,也想废长立幼,结果身为长子的史朝义先发制人将父亲杀害,同时也将自己唯一的的异母弟史朝英并其母一起诛杀。
史朝义即位后,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完全不是唐军对手,许多部将相继投降唐朝。公元762年,唐朝各路官军共讨史朝义,史朝义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绝境下自缢于树林里,延续七年零二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安史之乱虽然宣告结束,但影响巨大,这场惊天大祸给唐朝造成了巨大伤害,百姓流离失所不可计数,经济受到巨大打击;各地节度使继续拥兵自重,安史部将虽然降唐,但暗地里并不服朝廷管制,中央与藩镇的斗争一直存在;在平叛期间,大量边防军调到内地镇压叛乱,导致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伺机进攻唐朝,吐蕃兵一度攻占过长安。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此后唐朝虽然在削藩的措施上取得过一定胜利(“元和中兴”),但终究无力回天,最终亡于节度使朱温(后梁太祖)之手。
本人花费不少笔墨,求采纳为谢!


安史之乱的时间是什么?

安史之乱的时间是: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安史之乱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爆发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嫉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安史之乱是哪一年?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内战。安史之乱是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置之乱历时共7年2个月,这场内战最终平息打垮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但同时也打垮了唐朝。这个盛世唐朝从此走了下坡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经济矛盾、阶级矛盾这两点。经济矛盾。在开元时期,虽然国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也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百姓没有土地变成流民。而唐玄宗只图享受,不顾百姓的安危,促使内部经济矛盾不断加深。阶级矛盾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在后期,将朝政由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控。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经常争权夺利,而且,西北节度使哥舒翰和安禄山之间关系也十分紧张。在唐玄宗后期,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马嵬坡,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安史之乱。

上一篇:释小龙助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