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的来历
兖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原为滋阳县,后改为兖州县,是山东唯一以州为名的“县”,1992年改设为县级兖州市,现在为济宁市辖区兖州区。兖州现在尽管仅是济宁市一个区,但其 历史 悠久,曾是古九州之一。 清人龚自珍有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自战国以来,“九州”即为古代中国的代称。一般认为“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的百家争鸣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其实,经文字考证,“兖”字的出现要比春秋战国时期早得多,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兖州的记载。 一、“兖”字的由来 兖州的“兖”字古作"沇",始见于西周青铜器沇儿钟,专家认为该字即“沇”的初文。在小篆里,"三点水"有时候可以写成"横水"而放在"允"字的上边,后来由篆书向隶书演化时,"横水"就变成了"六",于是成为今天的"兖"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兖州……小篆作沇,隶变作兖,此同义而古今异形也。" 上面提到的"沇"字来源于沇水,沇水又称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中,济水分黄河南和黄河北两部分,在天下九州的设定中,兖州的最初范围被设定为“黄河和济水之间”,后来由于黄海改道的原因,侵占了黄河南的济水河道,黄河以南如今已经没有济水了 。 济水并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而是中国古代最神圣的四条河流—“四渎”中的一条。所谓“四渎”之说出现于先秦(不晚于战国时期),指的是“江、河、淮、济”这四条由西向东、独流入海的河流。其中“江”对应的长江、“河”对应的黄河、“淮”对应的淮河,当下都还在中国的版图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唯有“济”所对应的济水,因黄河的原因不见了踪迹。 兖州的"兖"字,还被后人赋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义,那就是端信。此说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的纬书《春秋元命苞》:"兖,端也,信也。"初唐编《晋书》、《隋书》等国家正史,都曾对此转述引申,例如《隋书·地理志》就说:"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其地兼得邹鲁齐卫之交,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这就更明确地说明,不仅"兖"字有端信的含义,而且兖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二、“兖州”建制沿革 介绍“兖州”建制沿革前,为便于理解,先介绍下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7 世纪),相传夏朝第一代君王大禹治水成功后,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并用青铜铸了九只鼎,鼎上分别雕铸九州物产、奇禽异兽的图象,精致无比,代表当时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 约在公元前 17 世纪初,夏桀失道,众叛亲离,汤王伐桀,商朝取代夏朝,取桀之九鼎为镇国之宝。 公元前 1088 年,武王伐纣灭商而建周,在洛水之北营建城廓,取名洛邑,并把象征国家政权有重器-九鼎从商朝国都朝歌迁于洛邑。 公元前 606 年,周王室权力衰微,战国诸侯争霸,各国莫不觊觎周王室的九鼎。秦国最有条件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天下尽归,自然要占有国宝九鼎。公元前 258 年,秦国灭周,秦昭襄王就把九鼎迁到秦国国都咸阳去了。到了秦代,废除九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相关于省级。兖州辖泰山郡、东郡、东平国、山阳郡、陈留郡、淮阳国。后两个在今河南东部。不过,此时的兖州“省会”不在山东境内,而在河南濮阳,即山阳郡。 东汉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省会”迁到了山东巨野(时称昌邑)。汉末三国的兖州,被曹操谋士荀彧认定为“天下之要地”的兖州,是曹操的龙兴之地,成为枭雄曹操的基本盘。正是凭借在兖州击败由冀州黑山等地农民率领的黑山军,曹操才有资格作为一股独立势力,出现在中央之国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其后那位武功第一的吕布,在诛杀董卓之后,同样选择了兖州作为晋升为一方诸侯的根基之地,只不过被迎立为兖州牧的吕布,很快在与曹操的对抗中落败。曹操能挤进一线,标志就是出任兖州牧,建立魏国。入魏后,兖州未有变化,只是治所迁到了鄄城。兖州面积不大,但人口多,经济发达。仅在东汉最鼎盛时期,兖州就有人口405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经过西晋初年的稳定后,由于五胡乱晋,身在北方最前线的兖州最终成为北方诸雄的地盘。虽然东晋在江南设立侨置的兖州,但和兖州本部没什么关系。 兖州回归南朝,已是东晋末年,枭雄刘裕北伐平定南燕,再次控制兖州。刘宋的兖州和两汉魏晋时区域差不多,只是“省会”放在河南滑县(时称滑台)。然后又是分分合合,治所迁来迁去。直到刘宋泰始之乱,北魏大国南下,吃掉了兖州。 北朝时期的北魏,兖州东起新泰,南至滕州,北至梁山,西至民权,形状像一条头朝东觅食的鱼。 南北朝后期的行政区划极其混乱,仅一个兖州,就分出三个:治所在瑕丘(今济宁市兖州区)的兖州、治所在滑台的西兖州、治所在谯城的南兖州。说兖州是省级吧,面积已和地级没区别了。 隋朝省掉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行政建置,只设州郡。原兖州辖区分成鲁郡、东平、济阴、东郡几个郡了。各种省级的兖州刺史从此销声匿迹了。 唐朝专和隋朝对着干,隋灭兖州,唐复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重置兖州,但只是地级。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兖州成为都督府,管着三个州,勉强算是省级单位。玄宗、肃宗父子又是一通改,先改为鲁郡,再复名为兖州。但在公元758年,兖州复名时,同时还设立了实际上是为省级的兖海节度使,管着兖州、海州(连云港)、沂州(临沂)、密州(诸城)。 北宋时的兖州又恢复了地级,境内名城不少,除了兖州区,还有曲阜,邹城,泗水,泰安(时称奉符县),莱芜,宁阳。金朝有了变化,把北宋兖州的北部设泰安州,金时的兖州只剩下南部,而邹城也归了滕州。到了元朝,兖州甚至都不再是地级了,隶属于济宁路,相当于县级市。但是,兖州在明朝实现了大翻身。 为啥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封自己第10个儿子朱檀为鲁王,王府设在兖州。兖州的县级肯定无法满足皇子大驾的行政需求,升为兖州府。兖州府的地盘相当大,大致包括现在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均为地级),面积约相当于现在山东省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 清代仍设兖州府,府治滋阳,现兖州区就是原滋阳县,滋阳因在嵫山以南而得名,嵫山位于兖州城西15公里处,海拔75米,占地1.5平方公里,山虽不高,却 历史 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古寺庙宇钟声悠扬,长年累月香火不断,可惜这座嵫山,兖州人心目中的一座圣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四清”和“文革”运动中被毁掉了,如今只剩下一个采石后留下的大坑。 民国撤销了地级的兖州府,划归济宁专署。之后的兖州,就成了济宁(地级)下辖的县,直到1992年,改设县级的兖州市。2013年,撤市设区,兖州市改称兖州区。
山东兖州的历史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 总面积651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人口60万,辖10镇2个街道办事处,492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 2002年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分别列第60位和第54位。 兖州市交通便利,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战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 三国时期曹操曾长期屯兵兖州。 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新石铁路横跨东西,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客运中转站。 公路四通八达,有327国道、日菏高速等数十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市内公路总长630余公里,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兖州是国家重要煤炭基地,煤田储量200多亿吨,年开采量2000多万吨,座落在兖州境内的兴隆庄煤矿是全国第一个4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 地下水储量约2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三大丰水区中唯一尚未大量开采利用的地区。 兖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 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兖州文化深厚,现有古代遗址200余处,是全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保存最系统、完整的地区之一,馆藏文物现有1.2万件。 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 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曾在此讲学,弘扬儒家文化。 十九世纪末,基督教、天主教传入兖州,与儒家文化、 *** 教、佛教共存。 汉唐时期,兖州崇文风尚盛行,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诗歌传唱之乡。 “诗仙”李白寓家兖州二十余年,赋下《梦游天姥吟留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不朽诗篇。 兖州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杜甫登临赋诗的少陵台,李白畅游览胜的青莲阁,“峥嵘塔与白云齐”的兴隆塔,王因、西吴寺、桑园等古文化遗址及柳下惠墓、贾凫西墓、石马石刻、泗河桥、天主教堂、金口坝、磁山人文景观等。 清康熙年间铸造的泗河镇水之剑长7.5米、重1500公斤,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兖州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市,先后建成了“吨粮县”、“双千市”,粮食单产多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越,60万亩耕地可5天轮灌一遍,管灌、喷灌等节水灌溉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农田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全市492个村基本实现“六通一有”目标,即村村通自来水、通电、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通柏油路、通公交车,村村有文明一条街。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进程不断加快,已建成太阳纸业、雪花淀粉、华龙正龙方便面、绿源肉鸭等十大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十条农业产业链,年加工总值近百亿元,85%的农产品经过加工进入市场,80%的农户进入一体化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2万人。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解决农村问题,实现了教育、医疗、村干部误工补助、职工养老保险城乡统筹。 兖州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林纸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煤化工、医药等新型工业体系,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85%以上。 实施培优扶强政策,促进骨干企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90家,6家企业进入济宁市民营经济十强行列。 全市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6家,过亿元的4家。 太阳纸业集团、银河胶带集团被济宁市列为创百亿的重点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将突破百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两年来,共引进项目200多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23项,过亿元的15项,合同利用市外资金80多亿元,到位30多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国外资金8000万美元。 大力培植出口主导产品,多途径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济宁市第一位。 兖州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加快了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步伐,建设各类批发市场28处,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场群,占地30万平方米的息马地商城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富居家具城室内营业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客商发展到800多家;火车站小商品批发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1000多家批发商到此经营;永丰建材城营业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400多家批发商汇集于此;建有木材、农机、农贸、辣椒等十多处专业批发市场和多处两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去年达到30亿元,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兖州坚持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大规模实施了城市综合开发和旧城改造。 在全省县级市中首批实现了城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集中供气、供热。 投资1.13亿元,建成了年处理能力1400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完成了文化广场、九州广场、太阳广场建设,市区内有风景秀丽的少陵公园、兴隆塔公园、滨河公园等20余处景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 启动建设了资讯便捷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和宽带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广泛。 规划了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五纵五横”城市路网工程和十大标志性建筑,其中博物馆、九州广场、市委党校、孔子学府已建成。 镇村建设步伐加快,6个中心镇初具规模,以农村康居工程为重点的现代化文明示范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建设高标准小康楼2000余栋,小马青村被命名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