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拼音
仲春(zhòng chūn),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其含义为“中间的春天”。每年的二月四日或五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就是仲春节气的开始。在这一天之后,春天的温暖气息越来越浓,大地也逐渐苏醒,生机勃勃。仲春之名来源于古代农民对于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在农业社会中,春天是一个重要的季节,人们需要在这个季节里进行耕作和种植。而仲春正是春天的中间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里,田地的土壤已经足够温暖,可以开始播种了。因此,仲春是农民们期盼已久的日子。 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于仲春节气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春天不仅是一个农民的节日,也是城市居民们喜欢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除了温暖的天气,仲春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比如,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举办庙会,庆祝春天的到来。在一些地区,人们也会在仲春节气里进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总的来说,仲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节气。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可以在这个季节里体验到春天的魅力,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仲秋的拼音
仲秋的拼音:zhòng qiū词语解释:(1)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英midautumn《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序》:“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曰仲商。”《旧唐书·归崇敬传》:“时皇太子欲以仲秋之月,於国学行齿胄之礼。”《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日公子别了华忠上路,那时正是将近仲秋天气,金风飒飒,玉露泠泠。”
仲秋是什么意思
“仲秋”与“中秋”的确是两个有区别的词,有人将其划上等号是不准确的。二者诚然是有联系的,但还没到划上等号的那一步。 一、“仲秋”与“中秋”的相同之处 “仲秋”与“中秋”这两个词有两点相同之处。 第一,这两个词都可用来表示“秋天正中间”这个“时间点”。一般来说,这个“点”就是秋季三个月(农历七月、八月、九月)正中间的那一天,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当然也有人说是农历八月十六。在这里,“仲”是“中间”“居中”的意思。 第二,这两个词都可用来表示“中秋节”这一天,因为二者都可以表示农历八月十五,所以,就都可用来称呼那个团圆节,也就是既可称为中秋节,也可称为仲秋节。 有的地方把农历八月十六作为“中秋”或者“仲秋”,所以,也就相应把这一天作为“中秋节”或者“仲秋节”。 二、表示“八月”的“仲秋”不作“中秋” 古代在表示季节的三个月时,习惯于用“孟、仲、季”来区分。 因为“孟”有“最大”“第一”的意思,所以,用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来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第一个月。 因为“仲”有“居中”“第二”的意思,所以,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来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第二个月。 因为“季”有“最小”“最后一个”的意思,所以,用季春、季夏、季秋、季冬来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第三个月。 用来表示每个季节的第二月的,只能用“仲”,而不能用“中”。因此,“仲秋”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农历八月”,就不能使用“中秋”。 这就是“仲秋”与“中秋”的明显区别,可见这两词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三、作为节日倾向于称为“中秋”“中秋节” “仲秋”与“中秋”两词,虽然在古代都可以用来指中秋节,但是,从古到今,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中秋”一词。即使不用“中秋节”而是用“中秋”,人们都知道这是指“中秋节”。古代诗歌中的“中秋”,一般都是指中秋节。 在《辞海》中,根本就没有收入“仲秋”一词,而是把“中秋”注为“农历八月十五日”“俗称“团圆节”,并明确这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可见,从规范角度说,也是应该使用“中秋”一词。 古人很少把“中秋节”称为“仲秋”。古人笔下的“仲秋”基本上是指“秋季的第二月”,也就是指“八月”。 南北朝时的鲍照有“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的诗句,这里的“仲秋”是指农历八月。再看唐代诗人王维写的诗句:“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这里的“仲秋”同样是指农历八月”,“暮秋”是指农历九月。 同样,古人称农历七月为“孟秋”,比如“孟秋七月时”“江南孟秋天”。而称呼农历九月则是“季秋”或“暮秋” ,如“纵横天际为闲客,时遇季秋重阳节”;“八月川原旱欲然,季秋连雨顿澄鲜”等等。 特此建议:在表示中秋节这个意思的时候,还是要使用“中秋”一词,不建议使用“仲秋”。而当你想表达秋季第二个月的意思时,那就可以使用“仲秋”了。
仲秋时节什么意思
仲秋时节指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八月的望日(即十五),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序》:“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曰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