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4 05:18:51编辑:思创君

节文言文意思

1. 节在文言文中有何意思 〈名〉 (1) 形声。 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 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节,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 ——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 ——《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 ——《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 破绽);节拊( *** 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 ——《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 ——《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 ——《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 ——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幼之节。 ——《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 ——《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 ——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 ——《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 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 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 ——《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 ——《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regulate] 节其流,开其源。 ——《荀子·富国》 〈量〉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速度单位。 1 海里/小时 称为1节。通常用于航海度量。 (3) 另见 jiē 〈形〉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 ——《诗·小雅·节南山》[1] 转自 /view/199448?fr=ala0_1_1。 2. 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剑拔十寻的寻是什么意思,振笔直遂的遂是什么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选自《东坡文集》卷四十九)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遂:完成.具:具备.少:稍许.生而有之的之:代词,代替节、叶.急起从之的之:胸中所有的竹子的形象.中心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道理:做事之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结构性状十分了解,才能获得事物的神貌,做好事情.。 3. 求文言文“节”字的意思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礼度:礼~。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略去,简略:~选。~录。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姓。 参考百度百科,/view/199448?fr=ala0 4. 求文言文“节”字的意思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 ~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 两~车厢。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 ~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 ~令。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礼度:礼~。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 ~拍。~律。 操守:~操。晚~。 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省减,限制:~省。~制。 开源~流。 略去,简略:~选。 ~录。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 使~。 姓。 参考百度百科,/view/199448?fr=ala0。 5. 我要两篇文言文,要有注节,解释全文意思的,急,最好快些 孟母三迁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后织布,问孟子:“学到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自己感觉马马虎虎。”母亲听了以后就用刀斩断她所织的织缎。孟子看到以后觉得害怕,并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母亲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才的人学习是为了将来博学多才无所不通,这样既可以居家立业生活稳定,又可以声名远扬。所以平时做什么都能够避开祸害。现在你荒废学业,将来免不了受劳役之苦,困难窘境和祸患始终将难以远离。”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者。天下人都说孟子的母亲懂得为人之母的教育方法。 《艾子后语》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而不悛。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搏雪而嬉,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译文:艾子有一个孙子,十来岁,懒惰顽皮不肯学习,艾子常用拐杖打他,但是他仍然不肯悔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很害怕儿子受不了杖打死掉,每次艾子教训孙子的时候,艾子的儿子都哭着求情。艾子愤怒地说:“难道我为你教育儿子不对吗?”反而打得越狠,艾子的儿子也无可奈何。一天清晨,天下起了雪,艾子的孙子玩起雪来,艾子看见了,脱了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结果被冻得直打寒战,看上去十分可怜。艾子的儿子不敢多说话,也脱了衣服跪在雪地上。艾子吃惊地问他:“你儿子犯错了,应该受此惩罚,你又为何这样做?”他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笑着饶了他孙子。 6. 文言文中“”仗节”是什么意思 “仗节”一词在文言文中有手持符节和坚守节操的意思。其出处如下: 1. 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汉书·叙传下》:“ 博望 仗节,收功 大夏 ;贰师秉钺,身衅 胡 社。” 唐 裴铏 《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 2. 坚守节操。《后汉书·吴汉传》:“贼众虽多,非有仗节死谊者也。”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仗节死难之臣, 宗旦 乃独不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马文肃家书》:“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 7. 古汉语,文言文,求解释,奇节 《资治通鉴》不书奇节,对往昔史料上所载奇节伟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储君,屈原自沉汨罗江,严光足加光武帝腹诸事,悉阙而不录。奇节的意思是:奇特的节操。是文言词语。古文中常用来形容文人君子,士大夫等。例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论》:“ 萧相国何 于秦时 为刀笔吏,録録未有奇节。” 宋 苏轼 《上韩太尉书》:“ 东汉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 高旭 《侠士行》:“深沉好读书,少小励奇节。”高凤翰的《章草书》 不抱云山骨,那成金石心, 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李绅《寒松赋》: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节文言文什么意思

1. 节在文言文中有何意思 〈名〉 (1) 形声。 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 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节,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 ——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 ——《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 ——《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 破绽);节拊( *** 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 ——《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 ——《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 ——《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 ——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幼之节。 ——《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 ——《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 ——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 ——《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 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 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 ——《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 ——《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regulate] 节其流,开其源。 ——《荀子·富国》 〈量〉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速度单位。 1 海里/小时 称为1节。通常用于航海度量。 (3) 另见 jiē 〈形〉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 ——《诗·小雅·节南山》[1] 转自 /view/199448?fr=ala0_1_1。 2. 求文言文“节”字的意思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礼度:礼~。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略去,简略:~选。~录。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姓。 参考百度百科,/view/199448?fr=ala0 3. 求文言文“节”字的意思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 ~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 两~车厢。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 ~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 ~令。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礼度:礼~。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 ~拍。~律。 操守:~操。晚~。 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省减,限制:~省。~制。 开源~流。 略去,简略:~选。 ~录。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 使~。 姓。 参考百度百科,/view/199448?fr=ala0。 4. 文言文中“”仗节”是什么意思 “仗节”一词在文言文中有手持符节和坚守节操的意思。其出处如下: 1. 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汉书·叙传下》:“ 博望 仗节,收功 大夏 ;贰师秉钺,身衅 胡 社。” 唐 裴铏 《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 2. 坚守节操。《后汉书·吴汉传》:“贼众虽多,非有仗节死谊者也。”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仗节死难之臣, 宗旦 乃独不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马文肃家书》:“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 5. 我要两篇文言文,要有注节,解释全文意思的,急,最好快些 孟母三迁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后织布,问孟子:“学到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自己感觉马马虎虎。”母亲听了以后就用刀斩断她所织的织缎。孟子看到以后觉得害怕,并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母亲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才的人学习是为了将来博学多才无所不通,这样既可以居家立业生活稳定,又可以声名远扬。所以平时做什么都能够避开祸害。现在你荒废学业,将来免不了受劳役之苦,困难窘境和祸患始终将难以远离。”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者。天下人都说孟子的母亲懂得为人之母的教育方法。 《艾子后语》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楚而不悛。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搏雪而嬉,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译文:艾子有一个孙子,十来岁,懒惰顽皮不肯学习,艾子常用拐杖打他,但是他仍然不肯悔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很害怕儿子受不了杖打死掉,每次艾子教训孙子的时候,艾子的儿子都哭着求情。艾子愤怒地说:“难道我为你教育儿子不对吗?”反而打得越狠,艾子的儿子也无可奈何。一天清晨,天下起了雪,艾子的孙子玩起雪来,艾子看见了,脱了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结果被冻得直打寒战,看上去十分可怜。艾子的儿子不敢多说话,也脱了衣服跪在雪地上。艾子吃惊地问他:“你儿子犯错了,应该受此惩罚,你又为何这样做?”他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笑着饶了他孙子。 6. 这句文言文什么意思 原文: 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意思: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7. 下面这段文言文什么意思 原文: 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 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于患,陷于祸,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故曰:『夫谓啬,是以蚤服。』 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故曰:『重积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无不克本于重积德,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战易胜敌则兼有天下,论必盖世 *** 人从。进兼天下而退从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译文—————————— 听力、视力和智力是自然生成的,它们的动静思虑是人为的,人为的是指,要依靠自然生成的视力去看,依靠自然生成的听力去听,依靠自然生成的智力去思考。所以视力用得过度,眼睛就不明;听力用得过度,耳朵就不灵;思虑过度,智力的认识功能就混乱。眼睛不明,就不能判断黑白界限;耳朵不灵,就不能区别清浊声音;智力的认识功能混乱,就不能弄清得失根据。眼睛不能判断黑白颜色就叫做盲,耳朵不能区别清浊声音就叫做聋,心智不能弄清得失根据就叫做狂。盲就不能躲避白天的危险,聋就不能知道雷霆的危害,狂就不能免于社会法令予以惩罚的灾祸。《老子》所说的“治人”,是说的适应动静的节律,节省脑力的消耗。所说的“事天”,是说的不要用尽听力、视力,不要用过智力认识功能的限度。如果完全用尽,就会过度费神;过度费神,盲聋狂乱的祸害就会到来,因此要节省。节省是指爱惜精神,节省脑力。所以《老子》说:“治人事天没有比得上节省的。” 众人用神浮躁,浮躁就浪费,浪费叫做侈。圣人用神安静,安静就少费,少费叫做音。节省作为一种方法,产生于大小规律。能够节省,也就是服从于大小规律。众人遭受灾患,陷入祸害,仍不知退,而不服从大小规律。圣人虽然不曾看见祸患的苗头,就虚静无为地服从于大小规律,这叫“早服”。所以《老子》说:“正因为圣人节省,所以能够早服。” 懂得“治人”的人,他的思虑安静;懂得“事天”的人,他的器官畅通。思虑安静,旧德就不会丧失;器官畅通,精气就每天摄入。所以说“不断积德。”能使旧德不失,新的精每天到来的人,就是“早服”的人。所以《老子》说:“早服,指的是不断积德。”积德然后神静;神静然后精气多;精气多然后计谋得当;计谋得当然后能驾驭万物;能驾驭万物,打仗就容易胜敌;打仗容易胜敌,理论就必然称雄于世;理论必然称雄于世,所以说“无往不胜。”无往不胜本于不断积德,所以《老子》说:“不断积德就无往不胜。”打仗容易战胜敌人,就会拥有天下;理论必然称雄于世,民众就会服从。进可以拥有天下,退可以使民众服从,这种法术非常深远,众人也就看不到它的首尾;看不到它的首尾,因此不能知道它的究底,所以《老子》说:“无往不胜,就没有人知道他的究底。”


上一篇:巴西奥运会赛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