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腔戏

时间:2025-02-15 11:10:00编辑:思创君

泰宁梅林戏的介绍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梅林戏陷入生存困境,剧团虽仍在农村巡回演出,但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时时面临剧团解散、剧种消亡的危险,需要尽快制订措施加以保护。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泰宁梅林戏是什么样的戏曲?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其唱腔优美、行当齐全、表演粗犷,唱做念打都具有鲜明个性。梅林戏,因形成于泰宁县朱口乡梅林村而得名,流行于泰宁附近的三明、明溪、将乐等地。梅林戏是从宋朝开始兴起,据说泰宁状元邹应龙在任礼部尚书时,为丰富泰宁的汉族民间文化,专门挑选了家乡的一班乡民到京都学习宫廷舞蹈和宫廷娱乐文化。返乡后,把所学知识与当地的傩舞、跳神、道教文化等融合交汇,创编泰宁土戏。土戏在清朝乾隆年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徽调的传入使土戏得到升华。当时泰宁朱口梅林一富寡妇周氏,在其寿辰时请了徽戏,感觉徽戏发展的较为系统、全面,就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艺人传艺,使徽调与泰宁土戏交相辉映,内容日趋丰富,因传艺地在梅林,便起名为梅林戏,从此土戏便为梅林戏所取代,并在那时得到迅猛发展。当时,还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摩郎腔(道士腔),茅担抬臼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可见当时福建泰宁人对戏剧的热爱及梅林戏蓬勃发展的情景。


上一篇:年终双薪

下一篇:没有了